原标题:全国人大代表、武大校长窦贤康:好学校不用经常改名字 做好内功培养学生是关键
全国人大代表、武汉大学校长、中科院院士窦贤康 未来网记者 谢青摄
据窦贤康介绍,武汉大学也做了必要的学科调整,撤掉了曾经风靡一时的国际软件学院,设立了计算机学院和网络安全学院;整合了基础护理学院和大健康,朝医养结合的方向办学,以适应将来新型的高端养老模式;还设立了武汉大学弘毅学堂。“这么调整的目的在于夯实基础,尽可能宽口径、厚基础地培养学生,使得学生面对未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。”窦贤康如是说。
据媒体报道,一位华北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吐槽自己被母校的改名弄晕了。“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上写的是华北煤炭医学院,毕业证上写的是河北联合大学,工作后看师弟发的母校照片成了华北理工大学!我到底是哪个大学毕业的?”
数据显示,2012年-2017年间,中国有200多所高校更换了校名,2012年30所,2013年51所,2014年36所,2015年72所,2016年39所,2017年列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专家考察的高校有46所,一旦通过最终评议,又有46所高校变更校名。
对于频繁的高校改名,3月18日,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、武汉大学校长、中科院院士窦贤康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说:“大学里面改名字能够糊弄一年、两年,如果不做好内功,不把学生培养好,终归是不行的。北大、清华也没有改名字,好学校不需要经常改名。”
大学专业设置不能赶时髦 在于培养实用人才
6年之间有200多所高校都改名换姓,更有甚者,在过去20多年里,2000多所公办高校中,有将近一半高校改过名。
那么,高校改名背后的根源是什么?
窦贤康告诉未来网记者:“高校改名有两种方式,一种是把学院改成大学,显得更大一点;另一种是把专业性看上去不太好的名字改成科技、交通等专业性强的名称。当社会还没充分发展的时候,改名起到一点效果,但这不是本质的。大学里面改名字能够糊弄一年、两年,如果不做好内功,不把学生培养好,终归是不行的。北大、清华也没有改名字,好学校不需要经常改名。”
窦贤康举例说,曾经,很多学校追赶潮流,成立了很多国际金融、软件学院等时髦学院,后来,很多学生去读软件学院,各学校一窝蜂地上。但是,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收缩。“专业不能一成不变,也不能过于频繁调整,尤其不能赶时髦去调整专业,因为学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。”窦贤康补充道。
大学的重点是交给学生学习方法
窦贤康认为,大学要教会学生两点,一是要教会他学习方法,因为大学所学的东西社会上很少用,或者大部分用不上,所以,在大学里学会学习很关键,当他走进社会面临新东西的时候,可以快速地学会需要的知识。二是尽可能给学生打牢基础知识。比如理科的把数学和物理学好,有计算机技能,其他的学起来就会很快。文科把文史哲学好,将来再学其他新的知识可能会很快。现在很多大学,像北京大学“元培实验班”、浙江大学“竺可桢学院”这些学院的共同特征就是利用比较长的时间把基础给搞扎实。
据窦贤康介绍,武汉大学也做了必要的学科调整,撤掉了曾经风靡一时的国际软件学院,设立了计算机学院和网络安全学院;整合了基础护理学院和大健康,朝医养结合的方向办学,以适应将来新型的高端养老模式;还设立了武汉大学弘毅学堂。“这么调整的目的在于夯实基础,尽可能宽口径、厚基础地培养学生,使得学生面对未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。”窦贤康如是说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