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 李学勤(1933—2019),中国著名历史学家、古文字学家、考古学家、古文献学家。
195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,1952—1953年参与编著《殷墟文字缀合》,1954—2003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。2003年返母校清华工作,先后任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、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、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等。曾担任“夏商周断代工程”首席科学家,1997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,2018年被聘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。共出版著述40余部,发表论文1000多篇。1991年获国务院“政府特殊津贴”,2001年获“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”称号,2014年获首届国学大典“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”等。
著名历史学家、古文字学家、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2月24日凌晨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辞世,享年86岁。其一生治学浩瀚、著作等身,在古文字学、考古学、青铜器研究、中国古代史、学术史等领域成绩斐然,被誉为中国20世纪“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”。
清华大学于当日下午发布讣告称:“李学勤先生的去世,是清华大学的重大损失,也是中国学术、文化、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!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李学勤先生!”据清华方面透露,李学勤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月28日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。
嗜读“谜之书”,钟情甲骨文
2014年,李学勤先生获颁首届“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”,与他共同荣膺该奖项的,还有享誉海外的学界泰斗饶宗颐先生。
“博闻强记、熟悉典籍”,是老一辈学人对李学勤的印象。李学勤出生于北京的知识分子家庭,从小嗜书成癖,古今中外、经史子集无不涉猎,“曾幻想读尽天下之书”。早在青年时代,他个人书房的藏书已令大学教授汗颜。据说他特别喜欢商务印书馆的学术著作,曾一度计划要把商务印书馆的全部图书收入囊中。
在博杂的书的海洋里,有一类特别的图书最受李学勤的青睐,那就是以特殊符号写成、需要“翻译”才能读懂的书。据说,李学勤曾在旧书摊上买到一本英国俱乐部印制的小说,内文全由老式打字机键盘上的非字母符号组成,一个符号对应一个字母,读者需要在头脑中将符号转换为字母、缀连成单词,才能读懂小说的内容。这本挑战脑洞的“谜之书”,极受李学勤的喜爱。他放在身边随时翻阅,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智力的历险。
1951年,李学勤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。他本希望追随金岳霖先生学习“数理逻辑”,金岳霖也赞他“具有哲学家素质”,可惜因为历史原因,未能如愿。因为天生对符号和“解谜”的热情,李学勤开始大量阅读甲骨学的相关著述。他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自学甲骨文的经历,“作为被古文字的‘神秘感’牢牢吸引的年轻学生,我所仰赖的只有北京图书馆。巍峨的馆门,存衣处,目录箱,等候取书的长椅,阅览室的净案明窗,至今追想,犹历历如新。”
1952年,李学勤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,参与编撰《殷墟文字缀合》,正式走上学术之路。后率先鉴识出西周甲骨文,出版《殷代地理简论》等著作,极大地推动了甲骨学的发展,成为古文字学在当世的一大权威。
“多波段”治学,灵活杂变
博学者不为自己设限,他们求知的触须乐于伸到每一个未知的角落。李学勤曾形象地把自己比喻为“多波段收音机”,一拧一个频道,随时腾挪切换。
甲骨文研究是他学术研究的起点。此后,他在历史研究所协助侯外庐先生撰写《中国思想通史》,在侯外庐先生的指导下,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。他的文献工作勤勉扎实,往往为了搞清楚一个小问题而跑遍大大小小的书店和图书馆,鲸吞式阅读中外典籍,做下的笔记如恒河沙数。
1996年起,他担任“夏商周断代工程”的首席科学家。根据历史学、考古学、天文学和科技测年学等科学研究方法,制定出《夏商周年表》。
同时,他研究青铜器,推动西周金文历谱的制定。他撰写《周易溯源》,对《周易》的研究见解深邃。他整理马王堆帛书、定县汉简、张家山汉简和清华简,出版了《简帛佚籍和学术史》、《初识清华简》等经典著述,从古代简帛佚籍入手梳理学术史。他也是战国文字研究的奠基者,率先提出综合研究与“五系说”。他担任清华大学汉学研究所所长,将巨大的心力付予方兴未艾的海外汉学。
“我所致力的领域,常给人以杂多的印象,其实说起来也很单纯,就是中国历史上文明早期的一段,大体与《史记》的上下限差不多。”李学勤在《中国古代文明十讲》的序言里写道。他将这个囊括了历史学、考古学、文献学、古文献学、科技史、艺术史、思想史的庞杂场域,统称为“中国古代文明研究”。
李学勤拥有自己独到的学术理念。他在一篇谈论“自学古文字学”的文章里表示,科学从来不是“正统”的,论文要有新的创建。“在古文字学研究中,想建立新说,有时也得经过多年的论难,没有决心和勇气,便不易坚持下去。但是,有胆还必须有识,所谓识,我认为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,明辨是非的能力。”
提携后进,各方面都是楷模
“凡是接触过李先生的人都对李先生赞不绝口,包括他的学识、他的为人,他的提携后进,无论各方面都是楷模。”故宫博物院金石组馆员熊长云博士告诉南都记者。
熊长云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,师从王子今教授攻读博士学位。2018年,他编著的《新见秦汉度量衡器集存》出版,80多岁高龄的李学勤披读全书之后,觉得内容丰富精彩,慷慨为这后生小辈的著作撰写序言,将该书称为“空谷足音”,大力肯定其学术价值。
对于李学勤的鼓励,熊长云十分感动。他坦言:“度量衡在近几十年来都被认为是一个非常窄的学问,研究的人非常少,老一辈的学者里只有唐兰等几位先生在做。李先生认为我在继续他们的工作,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,也希望我继续这方面的事业。”
著名青铜器专家、文物修复专家贾文忠出身于青铜器修复世家。他与李学勤相识30余年。由于家里存了一批民国时期青铜器照相的玻璃底片,李学勤经常来贾文忠家中观看。“他自己就研究这个的,谈论起青铜器来如数家珍。”贾文忠说。
“他是研究青铜器的泰斗,在这方面有好几十部著作。他的古文字考证特别强。有些青铜器铭文读不出来,找先生问这字儿怎么念、什么意思。”贾文忠把自己当做李学勤的学生,遇到难题,会不失时机地请教。
在他的印象里,李学勤特别注重学术研究。老先生日常到贾文忠办公室或者到家里来,无论见到一件什么好东西,哪怕是没见过的拓片,也会特别稀罕。先生老是说:“这件东西没见过,我得写篇文章介绍一下。”好像他走到哪儿都有新的发现。
“我每年春节都上他们家去,见他和他们家老太太。去年开始他就一直在协和医院住院,春节也没回家,没有见成。”贾文忠告诉南都记者。
千万字《李学勤文集》将出版
据统计,在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里,李学勤笔耕不辍,出版著作40多部,发表论文1000多篇,超越常人的精力和学术热情,普通人难望其项背。2016年,江苏教育出版社与李学勤先生签订协议,先生的全部治学成果将集结为千万言的《李学勤文集》出版。
江苏教育出版社编辑李延告诉南都记者,李学勤先生的文集专业艰深、博洽浩繁,共分32卷,总计约有1000万字。
李延透露,李学勤卧病期间,对文集的编辑工作也非常关注。全部书稿均由他认可,书稿的编辑过程也是按照他的意愿、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。“这些文字目前是没有公开发表的,是非常珍贵和有分量的。”
据悉,目前《李学勤文集》的编辑工作已基本完成。江苏教育出版社社长廖晓勇告诉南都记者,先生的离世十分突然,“我们还在震惊当中。”准备了近三年、凝集先生一生心血的《李学勤文集》尚未付梓,“很遗憾先生没能看到。”
|